2017年,成都的楊女士迎來了寶寶的出生。對于楊女士來說,這個寶貴的兒子來之不易,她的得子經歷也與眾不同:這個兒子是中國西南地區首位通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成功治療卵巢早衰而降生的“干細胞寶寶”。
34歲的楊女士患上了卵巢早衰,求醫一年多效果不佳,在主治醫生的建議下,楊女士報名參加了四川新生命干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聯合立項開展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卵巢早衰”臨床試驗。
2016年9月,楊女士開始接受靜脈輸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2周后,身體出現了反應。第5周,楊女士對醫生反饋她出現了乏力、嘔吐等反應,檢查后醫生確定:楊女士已經懷孕。
2017年7月5日,楊女士足月產下了一個6斤多的健康男寶寶。
2018年1月,醫院對楊女士進行了隨訪,母子健康。“現在孩子6個多月,母親已經恢復了比較規律的例假。”該項目合作單位、四川省生殖專科醫院婦科副主任醫師歐良英說道。
生活節奏加快,卵巢早衰成“攔路虎”
卵巢早衰(POF)是指卵巢功能衰竭所導致的40歲之前閉經的現象。特點是原發或繼發閉經伴隨血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一系列低雌激素癥狀,如潮熱多汗、面部潮紅、性欲低下等。
婦女的平均自然絕經年齡為50~52歲。Coulam等總結1858例婦女的自然閉經情況,小于40歲的POF發生率為1%, 小于30歲的POF發生率為1‰。原發閉經中POF占10%~28%,繼發閉經中POF占4%~18%。徐苓等發現北京地區婦女POF發生率為1.8%。由此可見,POF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壓力增大,卵巢早衰已成為婦科臨床常見病之一,由其引起的低雌激素水平及生育力喪失已成為婦女生殖健康的兩大威脅,同時較早發生的低雌激素水平也增加了婦女患骨質疏松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也是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
卵巢早衰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常規的激素替代治療后期副作用較大,其他治療干預辦法尚未有足夠的分析數據。
干細胞與卵巢早衰
原華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四川省干細胞庫專家組組長汪成孝教授介紹,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而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是存在于新生兒臍帶組織中的一種多功能干細胞。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很多優點:首先,自身的免疫調節能力使其不會產生排斥反應,可以用于他人;其次,強大的自我修復功能,在特定環境下可遷徙到病變損傷部位發揮作用。
2015年,在汪成孝教授的帶領下,應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卵巢早衰的課題通過四川省衛計委批準立項。該課題聯合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附屬生殖專科醫院(四川省生殖專科醫院)共同攻關,自2016年2月24日到2017年1月24日,共向社會招募了18位符合條件的卵巢早衰患者參與臨床治療研究。
汪成孝介紹,經過綜合考慮,項目組采取靜脈輸注的治療方式,這是世界公認最安全的治療方式之一。
課題組將受試患者分為兩批,分別采用不同輸注劑量和不同輸注間隔時間的對照方法,觀察干細胞治療前后的月經及更年期癥狀,抗穆勒氏管激素(AMH)、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等指標以及竇卵泡計數、卵巢體積及子宮大小等B超檢查結果。
汪教授介紹道,“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能改善卵巢功能。”
通過這項研究,揭示了干細胞治療卵巢早衰的療效與病程有關,閉經時間小于2年的效果更好,而與年齡、激素水平、干細胞劑量、療程等因素關系不大。
相關動態
2018年3月,芝加哥內分泌學會100周年年會上一項新研究表明,患過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女性可以使用她們自身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使卵巢恢復生機,避免過早進入更年期的影響。
兩名受試者已經完成治療,她們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在輸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后3個月就開始增加,效應至少已經維持了一年。她們的更年期癥狀完全消除,而在將干細胞輸注到卵巢后6個月,她們的月經周期就恢復了。研究者認為這兩名女性將有可能再次懷孕。
2018年1月,南京鼓樓醫院迎來我國干細胞治療卵巢早衰臨床研究的首個健康寶寶。這也是世界首例干細胞聯合支架材料治療卵巢早衰臨床研究誕生的嬰兒,標志著我國再生醫學技術治療卵巢早衰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這項研究是在中國科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先導專項支持下,南京鼓樓醫院生殖中心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合作,于2015年開展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復合膠原支架材料修復卵巢早衰臨床研究。
同時,這也是我國實行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制度后首批備案的8個干細胞臨床研究之一。兩年來,該臨床研究已入組患者23人,隨訪發現9位患者出現有卵泡活動的卵巢功能恢復現象,已有2位患者獲得臨床妊娠。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在宮腔粘連中的效果
據汪教授介紹,接下來還將開展一項課題,專門研究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在宮腔粘連中的治療效果。這項研究是與四川大學華西婦女兒童醫院及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附屬生殖專科醫院聯合立項,已經被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批準于2018年立項,即將在近期開始招募受試者。
宮腔粘連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導致子宮壁及宮頸管的相互粘連導致不能受孕生育,臨床治療至今尚無一種效果滿意的治療手段。以往研究提示,臍帶源或其他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在動物模型有成功報道,但未見相關臨床報道。
為此,汪教授及其團隊計劃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卵巢早衰初步成功的臨床經驗基礎上,對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在宮腔粘連的治療領域進行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
目前正值國家開放二孩之際,干細胞技術的研究進展對廣大卵巢早衰、宮腔粘連、子宮內膜等疾病患者來說可謂及時雨,為許多有生育需求卻患有影響生育能力疾病的家庭帶來孕育新生命的希望;另一方面也開啟了干細胞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大門,尋找到一條全新的治療途徑。